出国不是“免疫区”:留学生如何识破网络诈骗陷阱?

木老师
2025-06-16
来源:原创

初到海外,语言、文化、制度都在变化,而很容易被忽略的,往往是隐藏在网络背后的陷阱。近年来,随着出国留学人群的不断扩大,留学生群体正逐渐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点目标。假冒大使馆、公检法、银行职员、甚至室友”“学长的诈骗套路层出不穷,让不少初来乍到的学生防不胜防。


t010d43708eb1e2eb03.jpg


马上又到了我们学子尚学员赴泰留学的时候了,今天,我们不谈留学申请、不谈学术规划,而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为每一位正在海外或即将出发的学生,敲响一记警钟。


一、留学生为什么是高危人群?

  1. 身份特殊,信息容易泄露
    留学生通常需要频繁提交护照、签证、银行信息等重要资料,且活动集中于特定区域(大学城、语言学校、宿舍等),一旦信息被恶意收集,很容易被诈骗分子“精准打击”。

  2. 经验不足,文化隔阂大
    初到异国,语言未必熟练,对当地法律和社会制度缺乏了解,在紧急情况(如接到“使馆来电”或“警方调查”)下,容易陷入恐慌心理。

  3. 经济压力,渴望“捷径”
    部分留学生打工时间受限,学费和生活费压力较大,对于兼职、高薪推荐、奖学金补贴等字眼往往“来者不拒”,这也给诈骗制造了可乘之机。


phishing-6926470_960_720-2.png


二、那些“以假乱真”的诈骗套路

  1. 假冒使馆/警方来电:
    “你涉嫌跨国洗钱,护照可能被冻结,请立即转账配合调查。”
    这是常见的骗局之一,诈骗分子会用改号软件伪装成大使馆或警方号码,配上“案号”“通缉令”吓唬当事人,诱导转账。

  2. 虚假兼职或高薪工作:
    在微信群、留学生论坛、朋友圈中,声称“不用出门、轻松日入200”的兼职信息常见,其实往往背后是刷单、垫付押金、盗用账户信息的陷阱。

  3. 假冒熟人求助/换汇诈骗:
    有些骗子会假冒“同校学长”或“老乡”,声称急需人民币换汇、微信被冻结等,一旦轻信,可能转账无门、人间蒸发。

  4. 假租房合同/黑中介:
    通过网络发布虚假房源,骗取“定金”“押金”;或伪造身份冒充房东,诱导签订合同后跑路。


三、作为留学机构,我们能为你做什么?

我们知道,光靠“多留个心眼”还远远不够。正因如此,作为一家提供全流程服务的留学机构,我们的服务不仅停留在申请文书、签证办理、住宿安排上,更注重“真正落地后的安全感”。

  1. 行前培训加入“防诈骗模块”
    从真实案例出发,详细讲解常见诈骗形式和应对方法,帮助学生出国前就具备基础的警觉性。

  2. 落地服务提供中文协助通道
    无论是开户、租房、还是收到可疑电话,我们的驻外服务团队可以第一时间协助沟通、甄别风险,避免学生独自陷入困境。

  3. 海外社群实时提醒预警
    加入我们组织的海外微信群,不仅能获得生活指南、学习资源,还有常驻顾问不定期发布诈骗预警,形成留学生自己的“信息防火墙”。


0f999234-9a0a-42cc-9836-a1da256c2640.jpg


四、留学生自我防护“5不原则”

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、不点击、不独断。

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或信息,尤其是涉及“调查”“违法”“奖学金”的内容;

不随意透露护照号、银行账户、验证码等个人隐私

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,哪怕对方声称是“银行”“警察”;

不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和二维码,即便是“同学发来的”;

不独自做决定,遇事先找家人、导师或留学服务顾问求证。


网络诈骗并不会因为你在国外而自动远离,相反,它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隐蔽、更专业。安全无小事,在出发之前,多一分了解;在留学途中,多一层保障。如果你已经是我们服务的学生,请记住,我们永远是你在异国他乡值得依靠的伙伴。愿每一位留学生,都能收获知识、成长与梦想,而不是一场场猝不及防的骗局。



我是木木老师,一个絮絮叨叨的留学顾问,今天分享的是“留学生如何识破网络诈骗陷阱”。


美妆知识科普宣传公众号首图.jpg

阅读830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