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中国本科及以上学历总人数约1.28 亿,仅占全国总人口的9.1%(以14 亿总人口计),从宏观比例看并不算“饱和”。但在求职市场上,“本科生遍地走” 的体感却异常强烈,甚至出现“硕士嫌多、本科垫底”的调侃。这种矛盾背后,是结构性失衡、资源集中与认知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,具体可从四个维度拆解:
一、高学历人才“局部扎堆”,稀释了个体竞争力
1.28亿本科及以上人才并非均匀分布,而是呈现“三极聚集” 特征:
地域聚集: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了全国52%的高学历人才(约6656 万人),这些区域的核心城市(如上海、深圳)每平方公里的本科及以上人口密度,是中西部县城的80-100倍。在深圳南山科技园,仅15平方公里的区域就聚集了超30万本科及以上从业者,走在街头遇到“985 本科 + 海归硕士”的概率,比遇到广场舞大妈还高。
行业聚集:金融、互联网、教育、公务员四大领域吸纳了43% 的本科毕业生(约 5504 万人)。以互联网行业为例,2025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,北京互联网公司的“产品经理”岗位,平均每1个职位收到68份本科简历,其中211/985毕业生占比达41%。
岗位聚集:80%的本科生扎堆竞争“白领岗位”(如文员、销售、运营),而制造业技术岗、县域基层岗位等“蓝领 +” 岗位,本科人才占比不足10%。某长三角电子厂招聘“设备工程师”(月薪 8000+),连续3个月招不到符合要求的本科生,同期却有2000多名本科生在竞争附近写字楼的“行政助理”(月薪5000)。
这种“局部超饱和”直接导致:在核心城市的热门行业,一个基础岗位的竞争者中,本科生占比常达90%以上,个体很容易陷入“我和100个同层次的人抢一个机会”的困境,自然会产生“遍地都是本科生”的体感。
二、“学历通胀”推高招聘门槛,倒逼学历“军备竞赛”
近20年高校扩招形成的“学历存量叠加”,让企业陷入“选才便利化”的路径依赖:
供给端:毕业生规模持续冲击市场
2000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仅85万人,2025年这一数字增至460万,25年间增长5.4倍。叠加往届未就业人群,每年涌入求职市场的本科生超600万,相当于新加坡全国总人口的1.1倍。当供给增速(年均7.2%)远超优质岗位增速(年均3.5%),企业自然会抬高门槛——2010年“文员岗要求大专”,2020 年变成“本科起步”,2025年部分企业甚至在招聘启事里标注“本科优先,硕士加分”。
需求端:“学历筛选”替代“能力评估”
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,2025年62%的企业承认“岗位实际不需要本科,但用学历筛人更高效”。比如连锁超市的“储备店长”岗,核心需求是“沟通能力 + 抗压性”,但 HR 更愿意通过“本科”标签快速缩小范围——这种“懒政式筛选”,让大量本科生被迫参与“没必要的竞争”,进一步放大“本科生过剩”的观感。
更隐蔽的是“学历溢价预期”:当本科生占比从2000年的1.4%升至2025年的9.1%,社会对“本科文凭”的价值评估已从“精英认证”降为 “基础门槛”。就像 20 年前“有手机是身份象征”,现在“没手机才奇怪”,本科生的“稀缺性消失”本身就会带来“遍地都是”的心理暗示。
三、“热门赛道”挤爆,与“冷需求”无人问津形成撕裂
本科及以上人才的就业选择,存在明显的“趋同效应”:80% 的应届生扎堆投向“金融、互联网、教育、公务员”四大领域,而这些领域的岗位总量仅占市场需求的35%,直接造成“热门岗内卷到窒息,冷需求岗招不到人”的奇观。
内卷赛道:1个岗位50人抢,“本科”成最低配置
以互联网行业的“运营岗” 为例,2025 年某头部大厂校招收到 12 万份简历,其中本科占比 91%,最终录取率仅 2.3%。一位 HR 直言:“简历太多时,先筛掉非本科的,再筛掉无实习的,最后才看能力 —— 不是本科不值钱,是‘没亮点的本科’不值钱。”
冷需求赛道:高薪缺人,但本科生“看不上”
与之对比的是,新加坡某半导体企业在苏州的工厂招聘“设备工程师”,月薪 1.2 万 + 六险二金,要求 “本科 + 理工科背景”,但连续3个月仅收到27份简历(不足运营岗的1/400)。原因很简单:本科生更倾向“坐办公室、环境体面”的岗位,对“需要倒班、接触机器”的技术岗接受度低。
这种结构性错配,让“本科生过剩”的抱怨集中在热门领域,而冷需求领域的“人才荒”却鲜被关注,最终放大了“遍地都是本科生”的片面印象。
四、“预期落差”加剧焦虑:本科生的“面子困境”
很多本科生的“过剩感”,本质是“预期与现实的碰撞”:
教育投入与回报预期的失衡
2025年,一个普通家庭培养本科生的成本(含学费、生活费)约25-40万元,学生和家长普遍预期“毕业后月薪过万、工作体面”。但现实是,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约6800 元(2025 年数据),在一线城市甚至不够覆盖房租+基本开销。当“十年寒窗”换来的工作与“预期值”差距过大,就容易产生“读了本科也没用”的失落,进而强化“本科生太多、不值钱”的认知。
“向下兼容”的心理障碍
某调研显示,72% 的本科生“无法接受从事高中生也能做的工作”,即使这类岗位(如优质销售、高端服务)薪资可达8000-10000元。这种“学历面子观”导致他们宁愿在“月薪6000的办公室岗”卷到头破血流,也不愿尝试“门槛低但有上升空间”的职业,最终陷入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困境,反过来加剧“本科生遍地都是却找不到好工作”的循环。
五、“过剩”的从来不是学历,而是“同质化的人”
1.28亿本科及以上人才,若按“技能差异化”分布,完全能支撑中国产业升级需求 —— 高端制造需要懂技术的本科生,乡村振兴需要懂运营的本科生,银发经济需要懂服务的本科生。但现实中,大量本科生扎堆在 “通用型岗位”(行政、销售、基础文案),缺乏 “不可替代的技能标签”(如 “本科 + Python + 行业资质”“本科 + 跨境电商实操经验”),才让“学历”沦为**的竞争筹码。
所谓“本科生遍地走”,本质是“同质化人才过剩”的预警:当越来越多本科生拥有“相同的课程表、相似的实习经历、趋同的职业选择”,个体自然会被淹没在人群中。反之,若能在本科阶段找到“学历 + 技能 + 行业”的交叉点,成为“小而美”的差异化人才,就会发现 ——1.28亿的盘子里,真正稀缺的永远是“有独特价值的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