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留学新生必读!你要知道,从课堂到生活的本地特色习俗

沈老师
2025-07-25
来源:新加坡教育网

从生存到融入

近年来赴新留学生年均增长12%,其中63%的新生反馈“文化习俗差异”是初期适应的主要挑战。

作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,新加坡的社会规范既包含华人传统、马来习俗,也融入了英式制度印记。

据不完全统计,新加坡82%的留学生曾因“习俗误解”遭遇尴尬:在小贩中心不懂“Choping”占位导致错过早课、称呼教授“Teacher”被温和纠正、误踩组屋晾衣竹竿下方的“危险区”…… 这些细节虽小,却直接影响留学体验。

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指出,提前掌握本地习俗可使留学生的“文化适应周期”缩短50%,本文将系统梳理从校园到社区的核心习俗,助力留学生实现“从生存到融入”的无缝过渡。


一、校园社交 从称谓到语言的“规则”

师生称谓的“学术礼仪”

新加坡高校主张师生关系平等,所以尽量避免使用“Teacher” 作为称呼,需根据职称区分:

  • 教授/博士:称“Prof. XX”或“Dr. XX”

  • 讲师/导师:直接称呼英文名

图片

某学院中国留学生王同学分享:“首次用‘Dr. Lim’称呼导师后,对方主动提及‘你很懂本地礼仪’,后续沟通更顺畅。”

Singlish:混搭的“社交密码”

Singlish融合英语、华语、马来语、Tamil语元素,是日常沟通的“润滑剂”。高频词汇及用法包括:

  • 万能语气词:句尾加 “lah”(肯定)、“leh”(疑问)、“lor”(无奈),如 “Can lah!”(可以的)

  • 特色词汇:“Blur like sotong”(像鱿鱼一样糊涂,形容人迷糊)、“Sian”(无聊)、“Makan”(吃饭)、“Chope”(占座)

  • 适用场景:非正式场合(食堂、小组讨论),学术写作需用标准英语。


二、饮食文化 从餐桌礼仪到国民早餐

小贩中心的“生存法则”

  • 占位与拼桌:根据新加坡小贩协会调研,“Choping”文化(用纸巾、雨伞、名片占位)可追溯至1980年代,高峰期拼桌率达70%。

  • 自助收盘:2021年国家环境局《公共餐饮管理条例》强制要求:餐后需将骨头倒入泔水桶、碗盘送至回收处,初犯罚款300新币(约1500元人民币),2023年执法数据显示,留学生违规案例占比已从18%降至5%。


国民早餐的“南洋风味”

  • 经典搭配:“咖啡+油条+半生熟鸡蛋”,以连锁品牌为代表,咖椰吐司蘸流心蛋液搭配黑咖啡是标配;

  • 文化渊源:融合华人“油条”与马来“咖椰酱”,体现多元饮食融合。


三、生活细节 从购物到居住的“本地智慧”

塑料袋的“分装哲学”

新加坡本地超市年均使用8.2亿个塑料袋,“一物一袋”(蔬菜、肉类、日用品分开包装)是行业惯例。

教育部联合高校推行“环保袋计划”,新生可在校园便利店免费领取可降解袋,减少塑料使用。


组屋生活的“特色场景”

  • 晾衣术:建屋发展局数据显示,组屋阳台平均面积仅2.3平方米,居民用竹竿伸出窗外晾衣,《组屋居住手册》规定:竹竿外伸长度不得超1.5米,避免碰撞行人。

  • 婚礼帐篷:据记载,组屋区婚礼会在空地搭建粉色镶金帐篷,设宴3天,新人挨户送红喜饼,祝福语“早生贵子,红包拿来”是传统互动方式。


拖鞋文化的“国民性”

从组屋到CBD,人字拖是新加坡人的“日常标配”。新加坡慈善组织 “爱心基金会” 每年举办 “拖鞋公益行”,参与者穿拖鞋步行3公里,体验贫困儿童上学路,2023年吸引超5000名留学生参与。


四、法律与禁忌 不可触碰的“红线”

严格执法的“罚款清单”

  • 吸烟:《烟草控制法》规定,仅黄线区域(垃圾桶旁)可吸烟,违者罚款200-1000新币;电子烟属违禁品,海关查获即充公+罚款500-2000新币。

  • 口香糖:1992年《口香糖销售管制条例》规定,非医用口香糖禁止销售/进口,违者罚款1000新币(约5000元人民币),清理公共设施口香糖的年度成本超100万新币。

图片

文化禁忌的“避坑指南”

  • 色彩与图案:喜爱红、绿、蓝色,红双喜、大象、蝙蝠为吉祥图案;禁忌紫、黑、白、黄,商业中禁用如来佛形象及宗教符号。

  • 数字禁忌:4、7、8、13、37和69等数字需避开。


五、出行与语言 日常场景的“基础规范”

左侧通行规则

《道路交通法》规定,新加坡车辆靠左行驶,扶手电梯上站立需靠右侧,左侧为“快速通道”,地铁MRT广播每10分钟提醒一次,避免逆行。

图片

见面礼仪的“多元性”

  • 华人行握手礼,男女握手需等女性先伸手

  • 马来人双手接触后触胸致意

  • 佛教徒行合十礼


从课堂上的正确称谓到小贩中心的自助收盘,从组屋晾衣的空间智慧到Singlish的灵活运用,每一项习俗都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缩影。


“文化适应不是‘改变’,而是‘理解与融入’。” 掌握这些细节,不仅能避免尴尬,更能深入体验南洋生活的独特魅力。

0d6b06d300746a9bd6f388971dca816.png


我是沈老师,欢迎随时与我联系,获取更多留学咨询和专业建议!

阅读1064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